前牙区种植治疗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余留牙骨量、软组织等复杂情况。在常用的几种具有较高屏障维持作用的骨增量技术中,帐篷钉、钛网、PTFE 膜技术为可考虑方式,但选择以上几种方式植骨仍具有一定的临床挑战,如常见的因膜暴露进而引起感染的并发症,因此为在维持屏障作用的同时减少并发症,选择具有较高生物性能的植骨方式来缩短手术时间并提高术后的预期效果是需要考虑的。本病例当中患者前牙区先行帐篷钉与异种骨植骨,后因感染而导致失败随后转诊至我处。经沟通,患者希望能够减少痛苦,提高安全性,缩短治疗进程,并希望能够行种植治疗恢复咬合。综合分析,该患者情况适用于使用块状骨增量技术进行治疗,与患者沟通后同意进行联结块状骨增量治疗同期种植,治疗时间为 8 个月,新生骨与自体骨骨质接近,生物性能优良,无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对治疗过程基本满意。
患者女,上颌前牙缺失多年,自觉影响日常生活,要求种植修复,因前期植骨失败转诊治疗,否认系统性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无吸烟史。
颌面部检查
面部双侧基本对称,配合检查,开口型及开口度未见异常,双侧关节未见异常
12-21 牙位缺失;垂直向软组织丧失,中度牙龈乳头萎缩,角化龈内凹,牙槽骨明显萎缩,张口度正常、无偏斜全景 CBCT
分析
种植治疗的风险因素参考表(Buser等,2004 年)
上颌 12-21 牙位缺失,水平型骨缺损伴有垂直向骨缺损,美学高风险。治疗计划
主要材料
联结生物同种异体骨骨片,联结生物同种异体骨骨粉,骨水平植体2颗,胶原膜,不可吸收缝线,骨钉;翻开全厚瓣,软组织切开至邻牙远中,清除失败的植骨材料与余留膜钉等并使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检查植骨区域,余留牙位骨质较好,植入植体,放置略大于植体直径的 4*3mm 愈合基台防止植体内部污染同时起到一定帐篷效应并可以避免直接放覆盖螺丝二期手术时被骨覆盖的情况,选择合适大小的骨片对比植入位置。在口外对骨片进行预先备洞
植骨之前需要充分制备滋养孔,之后固定骨片,然后再在中间区域填充骨粉,需要注意为防止骨片刺穿牙龈需对骨片外周轮廓进行一定打磨,植入后需要在骨片周围轮廓填充骨粉以缓冲对牙龈的压力。
缝合前需要对软组织进行充分的减张,使用 4-0 以上不可吸收缝合线进行缝合
口内检查:术后 12 天软组织逐渐愈合,软组织健康。口内检查:软组织健康,牙龈状态良好,术后 3 周全程无并发症发生。口内检查:软组织轮廓较为饱满。
取骨钉
影像学检查
术前与术后影响对比,骨片的屏障维持效果理想,颊舌向骨量宽度维持在 10.35mm 左右
11 牙位屏障维持稳定,8 个月时水平向骨量维持在 4.5mm 左右
21牙位屏障维持稳定,8 个月时水平向骨量维持在 3.8mm 左右
冠修复一周后检查(2024.06.01)
自体骨 BBA 植骨技术成功的一个关键在于自体骨具有极高的生物性能,配合钛钉固定的情况下可以维持较好的屏障作用维持空间骨量,自体骨的血管化速度很快,因此对于植骨区域的功能骨恢复很好,软组织屏障也可以较快完成,因此术区的自身免疫功能也能较快的恢复,但是自体骨 BBA 植骨技术有较高的难度,这不仅在于需要医生对于技术有一定的积累,还在于患者是否愿意配合取骨,通常我们会遇到以下问题,如取骨量较大,第二术区的开辟,自体骨量获取不足等,因此临床上能够减少自体骨获取难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提高成功率,使用具有较高生物性能的植骨材料是有一定必要的。该病例患者经历了两次植骨手术,第一次植骨手术使用异种骨胶原骨塞与骨粉配合帐篷钉技术完成植骨手术,患者本身血供情况良好,但由于复杂原因,术后软组织恢复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这可能是由于自体骨混合不足而导致血管化不完全,也不能排除术后感染未能良好控制的原因,考虑到患者希望能够缩减治疗过程,提高成骨有效安全性,因此针对患者情况决定使用同种异体骨的片状骨增量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同种异体骨不仅成骨效果稳定可预期,且在成骨过程中血管化以及骨质情况都较为良好。经过本病例的成骨效果验证,联结生物的同种异体骨材料在血管化、屏障作用的维持、最终成骨效果上都体现出了非常接近自体骨成骨效果的生物性能,这可能是在于其冻干脱钙技术,脱钙后的同种异体骨材料可以在提高骨材料传导性的同时暴露骨形态发生蛋白,较高的孔隙率促进了血管长入,BMP 临床上除诱导成骨,还可以促进成骨区域更好的血管生成反应,因此新生骨的血管密度强于其他植骨材料,同样得益于血管化效果较好,最终新生骨量也是非常可观,最终成骨效果上,骨质接近 2-3 类骨,对替代自体骨 BBA 植骨技术大有裨益,临床应用较广,但其临床效果仍需要多次验证。声明:本文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文章仅供参考和学习交流,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